2025年6月16日AI新闻

1. Meta 150亿美元战略投资Scale AI,28岁华裔创始人加入核心团队

Meta以全现金方式向Scale AI注资至多150亿美元,获得49%股份,交易完成后Scale AI估值飙升至300亿美元。此次投资由扎克伯格亲自决策,旨在帮助Meta巩固AI领先地位。Scale AI作为AI数据标注领域标杆,客户包括Meta、微软、OpenAI等科技巨头及美国军方。创始人亚历山大・王将离开Scale AI加入Meta核心岗位,这种"非控股式收购"被认为是规避反垄断审查的策略。

2. MIT发布SEAL框架,实现AI自适应和自改进能力

MIT研究人员发布"SEAL"框架,旨在实现AI自适应和自改进。该框架通过动态调整模型结构和参数,使AI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主优化性能。研究团队表示,SEAL框架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任务中表现出显著优势,错误率降低了23%,同时训练效率提升了40%。这项技术有望解决当前AI系统鲁棒性不足的问题,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

3. Anthropic推出多智能体Claude Research系统,性能提升37%

Anthropic详细介绍了其多智能体Claude Research系统,该系统通过多个AI智能体协同工作,显著提升了内部评估表现。测试结果显示,在复杂推理任务中,Claude Research的准确率达到85%,较传统单智能体系统提升37%。该系统采用分层协作架构,不同智能体专注于不同子任务,通过高效通信机制实现知识共享和问题解决。Anthropic表示,多智能体协作将成为下一代AI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4. 新加坡新联科技开发AI舌诊应用,手机拍照即可分析体质

新加坡新联科技(Synapxe)开发的AI舌诊应用"Synseh"正式进入概念验证阶段。该应用结合计算机视觉和AI算法,通过分析用户上传的舌头图像来判断体质并提供个性化调养建议。测试数据显示,其对常见体质辨识的准确率达82%,接近专业中医师水平。用户只需用手机拍摄舌头照片,30秒内即可获得体质评估报告。该技术有望让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实现数字化和普及化。

5. 20瓦即可运行下一代AI: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能耗瓶颈

科学家研发的神经形态计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仅需20瓦功耗(相当于LED灯泡)即可运行下一代AI系统,速度比生物大脑快25万至100万倍。该技术通过模拟人脑结构的脉冲神经网络实现动态智能处理,相比当前AI的高能耗困境(预测2027年电费将达25万亿美元)具有显著优势。IBM、英特尔等企业已推出相关芯片,预计2025年神经形态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18亿美元,有望在自动驾驶、边缘计算等场景广泛应用。

6. 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五岳杯”量子计算专项赛启动

6月16日,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五岳杯"量子计算专项赛正式启动,报名截止至8月31日。大赛围绕量子计算应用场景设立六大赛题,包括基于量子计算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优化、大模型压缩、任务调度策略等方向,面向全国招引不少于100个具备颠覆性原创技术的项目团队参赛。大赛为所有参赛团队提供550量子比特算力支持,并推荐优秀项目申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进入《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秀案例目录》。

7. 人民日报评论:拧紧AI发展的“安全阀”,筑牢技术创新防线

《人民日报》6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发展需平衡创新与安全,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文章引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AI风险事件总数比2022年增加约21.8倍。当前需从三方面加强AI安全防护: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如腾讯、抖音等平台已建立AI内容审核机制;三是发展安全技术,如合合信息推出的AI造假检测技术。文章强调,规范不是设限,而是为了让AI技术跑得更快、更稳。

8. 英矽智能超额融资1.23亿美元,AI制药“狂飙”进行时

全球AI制药领军企业英矽智能宣布完成E轮融资1.23亿美元,超额完成既定目标。本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等联合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技术平台升级和管线临床推进。英矽智能的Pharma.AI平台整合靶点发现、分子设计和临床预测三大模块,已建立30余条管线,其中抗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ISM001-055已完成IIa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全程由AI参与研发的药物。截至2025年,公司估值已超13.3亿美元。

9. MIT工科生研发AI算法,3.5小时修复600年前名画

MIT工科生Alex Kachkine研发的AI算法将传统名画修复时间从数月缩短至3.5小时,成功修复一幅15世纪油画。该方法采用双层遮罩技术:AI分析受损区域后,通过高保真喷墨打印将修复图案印在薄膜上,贴于原画表面并喷涂保护层,既保持原画完整性又可逆。修复5612处仅用3.5小时,效率提升66倍。相关论文已被《Nature》收录,展示了AI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

10. 成都启动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人形机器人进校园、机器狗巡逻

成都6月16日启动首批智能机器人实景验证活动,10家企业携多款机器人深入交通、教育、文旅等五大领域实地测试。人形机器人"小吒"在校园提供安全指引,机器狗参与治安巡逻;锦里步行街的智能眼镜实现实时翻译,全息炫屏展示3D三国人物;武侯祠景区部署全息数字人和多语种翻译屏。此外,具身智能机器人参与交通指挥,多点位机器狗保障行人安全。成都以开放姿态推动机器人场景验证,助力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