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举办的华为开发者大会2025上,华为重磅发布了盘古大模型5.5。全新升级的盘古大模型5.5包含了五大基础模型,分别面向NLP(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预测、科学计算、计算机视觉领域。同时发布了基于Cloud Matrix384超节点的新一代昇腾AI云服务,将384颗昇腾NPU和192颗鲲鹏CPU通过高速网络Matrix Link全对等互联,形成一台超级"AI服务器",单卡推理吞吐量跃升到2300Tokens/s。五大盘古行业思考大模型(盘古医学、盘古金融、盘古政务、盘古工业、盘古汽车)也同步上线,已在30多个行业、500多个场景中落地应用。
6月20日,HiDream.ai正式发布一站式AI创意助手vivago 2.0,全球同步上线网页版和移动版。该工具集成六大核心功能:文本生成多风格 artwork(写实、插画、3D)、图像转视频(添加视觉效果和背景音乐)、AI播客生成器(上传肖像和录音制作唇同步视频)、300+现成模板(3秒创建专业内容)、创意社区平台及多平台适配输出。vivago 2.0主打"零技术门槛",支持从个人创作到商业营销的全场景应用,包括旅行照片转视频故事、社交媒体内容生成、虚拟服装展示等。
6月20日,中国AI语音技术企业云知声启动港股招股,拟募资最高3.2亿港元,较此前科创板计划缩水65%。中金公司及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预期6月30日开始在联交所买卖。此次引入同为AI企业的商汤科技作为基石投资人,双方将在语音与视觉等多模态交互方面协同创新。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云知声收入年复合增长率23%,但三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近半数募资将投向商业化拓展。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2024年在中国日常生活AI解决方案排名第三,医疗AI解决方案排名第四。
6月20日消息,人形机器人领域明星企业宇树科技近日完成C轮融资交割,估值达80亿元,由移动、腾讯、阿里等领投。公司近期已更名为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猜测或为IPO铺路。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已获9轮融资,产品涵盖四足机器狗和通用人形机器人。业内人士预测,随着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加速,其下一轮估值或飙升至200亿元,成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要参与者。
6月20日,微软宣布量子计算进入逻辑量子比特时代,结束噪声易错量子机器阶段。其新型Majorana 1芯片通过分裂电子形成抗干扰量子比特,获DARPA认可。微软提出混合计算模型,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CPU、AI协同工作,Azure Quantum平台已整合多家量子技术。AI工具将简化量子编程,应用涵盖化学、医药、金融等领域。微软同时强调后量子密码学重要性,呼吁企业立即为5年内量子技术商业化做准备,量子AI融合应用将迎来爆发期。
6月20日,美国FDA批准首个AI驱动的中风诊断系统,该系统能比专家更准确地解读医学影像扫描,精准识别中风患者最佳治疗时机。同时,新的AI诊断测试能够预测前列腺癌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助力实现个性化治疗。研究人员还首次实现利用AI脑机接口将思维转换为文字或语音,为瘫痪患者提供表达的"声音"。这些突破推动AI在医疗领域从辅助工具向核心诊断系统转变,但由于需要严格验证及培训医护人员,推广应用仍将稳健推进。
6月20日消息,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正试点AI监控工具,用于实时发现内幕交易及系统性风险。截至2025年,AI驱动的交易量估计已占主要股市的80-90%,金融机构正利用AI自动化信贷评估和投资组合优化。AI平台能将实时市场数据与历史记录整合,显著提升信用风险评估准确性。保险公司也在借助AI进行预测分析,如初创企业Cyberwrite运用AI建模网络风险,帮助保险公司更科学地评估和承保。监管科技(RegTech)成为AI应用新热点,平衡创新与风险成为行业焦点。
6月20日市场消息显示,三星2025年新机将内置Perplexity AI助手,反映了"在智能手机上原生集成强大AI能力"的行业趋势。生成式AI已进入主流日常使用,搜索引擎和语音助手能以对话式语言回答问题,AI聊天应用成为智能手机标配。消费者应用领域呈现三大趋势:多模态交互普及(文本/语音/图像无缝切换)、个性化推荐精度提升、边缘计算增强隐私保护。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消费级AI应用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用户日均AI交互次数将达20次以上。
6月20日,台湾富士康与美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宣布计划在电子生产线上部署类人机器人。富士康位于休斯顿的新工厂预计明年开始生产英伟达的AI服务器,将使用类人机器人协助组装和物料处理。这标志着英伟达产品首次在类人机器人协助下生产,也是富士康首次在制造中使用此类机器人。两家公司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让机器人投入使用,经过培训完成捡取零件、插入电缆等日常组装工作。观察人士称这是改变制造业的里程碑,测试类人机器是否能够增强或替代人类工厂劳动。
6月20日,欧盟《AI法案》实施细则正式生效,对生成式AI、生物识别系统等高风险AI应用实施严格监管。根据新规,生成式AI服务提供商必须确保训练数据符合版权法,对生成内容添加水印,并进行风险评估。欧盟委员会同时成立AI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创新AI应用。违反规定的企业最高可被处以全球营业额4%的罚款。业内人士表示,该细则将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推动企业加强AI伦理与合规建设,预计其他国家将陆续出台类似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