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7月13日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以"AI与基础科学的协同创新"为主题,汇聚了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会议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数学、物理、生物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以及基础科学对AI模型发展的支撑作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下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大会还发布了《全球AI基础研究白皮书》,提出了未来五年的重点研究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7月13日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应用行动计划(2025-2028年)》,明确将AI智能体列为2025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之一。该计划提出,到2027年实现重点行业AI智能体渗透率达到60%以上,培育100家以上AI赋能制造的标杆企业。行动聚焦智能生产、质量检测、供应链优化等核心环节,通过建设国家级AI制造创新中心、开展试点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中国之江实验室研发的两个AI科学大模型GeoGPT和OneAstronomy引起国际关注。GeoGPT专注于地球科学领域,能够处理海量地质数据并预测自然灾害;OneAstronomy则致力于天体物理研究,已成功辅助发现5颗新的系外行星。这两个模型采用了自主研发的"科学推理引擎",在专业领域的准确率超过传统模型30%,标志着中国在AI科学计算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7月13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AI科创人才协同培养交流活动在广州开幕,来自粤港澳三地的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参与。活动包括AI人才培养论坛、产学研合作签约、青少年AI创新大赛等环节,旨在建立跨区域AI人才培养体系。会上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AI人才联合培养倡议书》,计划三年内培养10万名AI专业人才,并设立10亿元AI人才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青年科研人员。
2025年7月13日,2025(探索)Ai智能机器人互动体验展在太原正式开展。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最新AI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产品,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科技体验。展览现场展示了各类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涵盖了医疗、教育、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机器人的运作,还能与部分机器人进行互动,亲身体验AI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2025年中国机器人技术迎来运动竞技热潮,南北企业分别侧重"南拳北腿"式技术发展。从马拉松、格斗到足球赛,各类机器人赛事推动运动控制算法和硬件性能快速迭代,AI自主决策能力显著提升。行业专家指出竞技赛事是技术练兵场,预计赛事经济将驱动未来十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专利占全球三分之二。随着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预计2031年市场规模将破万亿。
AI结合区块链技术正被应用于医疗转运系统优化,可实时验证救护车资质并实现扫码溯源,杜绝无证车辆伪装。智能合约自动生成电子账单并公示收费标准,有效避免坐地起价。跨省协同平台通过AI算法整合区域空闲救护车资源,优先匹配危重患者需求,减少"无车可用"情况。然而技术仍面临政策壁垒与利益链顽疾,需制度配套改革才能完全发挥作用。
华为最新公布的自动驾驶专利将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结合,形成闭环训练机制,动态优化AI模型决策精度。该技术能实时分析路况并预测行车意图,显著增强复杂城市道路环境中的可解释性。同时,华为与瑞金医院联合发布的"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覆盖90%以上高发癌种,数秒内完成单切片诊断,准确率达90%。模型支持文本/语音提问并反馈临床建议,大幅提升诊断效率。
以"逐梦湾区·智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深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7月12日在深圳开幕,吸引来自深港澳三地及周边城市的2500余名青少年选手参赛。大赛采用"高水准竞赛+沉浸式科技互动+跨域交流平台"模式,打造集竞技、展示、科普、交流于一体的AI盛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科技交流年度盛事,本届大赛首次走进校园,旨在培养青少年AI创新能力。
陈·扎克伯格倡议(CZI)发布新型AI模型GREmLN,通过关注控制细胞行为的关键网络,帮助研究人员更深入理解细胞行为以解决癌症等复杂生物学问题。该模型重塑AI以适应生物学,而非让生物学适应AI。同时,西澳大利亚大学开发出更精确预测心脏病发作的AI工具,其全自动算法在预测心脏病发作风险方面比现有方法更有效,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技术支持。